1、遵循学习规律,真正地吸收和内化

我们都知道,从学到会需要有一个吸收和内化的过程,但是到底怎么样才算真正地学会了?

坦白说,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最近阅读的几本书里作者频繁地引用彼得·德鲁克的金句,于是我翻出之前看的德鲁克的书,要不是书上还留有不同颜色的勾划笔记,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曾经认认真真看过这本书,因为几乎全忘了。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没能留住这些知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前一阵重读《论语》,其中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却让我醍醐灌顶、找到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时习”不是复习,而是不断地践行。而践行的路径就是:学一遍、理一遍、做一遍、教一遍。

以《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的共读为例,我跟着读书营的节奏读了一遍,把学到的自我探索工具理成了视觉笔记,然后找朋友一起面对面操练了一遍,最后通过微课分享《自我探索模型在生涯咨询中的应用》又教了一遍。吸收度就从只看书的20%到了80%以上。

学-理-做-教

2、真正的学习一定要用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去用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看到书中一些有用的、有趣的工具和方法,我就会和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和需求挂钩起来,也就是去创造条件和情境去运用所学的东西。最简单、最容易实施的就是先从自己的微习惯入手,或者对家里人“下手”。

例如,在《精要主义》里有一个案例,讲的是作者如何通过设置新的常规达到了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恰好那段时间我对孩子的作业辅导和作息调整有些无奈,于是就按照作者所说的方法,立马制定了一个盖章积分和兑换规则,并和孩子共同遵守、相互监督。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记录孩子现在的作业时间—和孩子商量目标的时间和流程—达成一致后执行—根据执行情况不断优化。

记录作业时间

设置目标和积分兑换

执行5天后,孩子的盖章数就创下历史新高,然后我又把安排流程的主动权交给他,他每天回家在白板上规划,现在他对时间的感知度和自我安排计划的自觉性都大大加强了。

3、学习成果工具化可视化,形成个人百宝箱

如果你买了新的电子产品,一大段使用的说明文字和说明书操作流程,哪个更容易记住?

显然是后者。读书也是一样,把学习成功工具化可视化,不仅提炼了精华内容,而且锻炼了结构化的系统思考,让践行变得更得心应手。分享几个在读书营学习过程中总结的模型:

这个启发是来源于很多培训中的工具卡片,视觉化的表达简单易懂好操作。曾经有一位生涯来询者在面谈中怎么也打不开思路,我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自我探索工具卡,一下子她打开了话匣子,找到了很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尝到了甜头后,我开始刻意积累自己的百宝箱,从精要主义的视角来说,这就是一个新常规建立的过程,让我的思维更加敏锐,工作效率更高。这种积极的反馈又会推动我不断地把书里学到的内容变成工具,回到实践中应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内化的正循环。

总结一下,以上的心得都不是所谓的技巧和攻略,而是一个“向内转”的过程,最淋漓尽致的学习,是用开放的心态,好奇的视角,持续的行动,积极的分享,定期的复盘来活出自己的变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网友投稿,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做出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