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号称自己扁平化管理的公司中,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状况:

①   毫无职位及组织架构设置概念,权责不清,多有重叠

②   每个人负责以及考核标准不合理,人人都抱怨其他人拖了自己后腿

③   所有人都单线向大老板汇报,任何决定大到销售策略小到绿植摆放都必须通过大老板才能做出

④   所有人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任何冲突和分歧都没有办法自行解决,最后还是必须大老板来判断

⑤   公司内部信息极度不流通,大家都处于盲人摸象的工作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

扁平化管理的确通过减少层级,增加了灵活性,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更是能够帮助更好地快速反应,来面对不确定性。

但是遗憾的是,确实也是大量的小型创业公司,把扁平化管理变成了管理混乱的代名词。因为很多管理者本身对扁平化管理充满误解。

1.    权责不清一定不是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之所以能减少层级,核心是通过高超的管理手段,把原本层级多而低效的工作方式,重新变成了层级少而高效的工作方式。

前提是从本质上理解了不同工作模块,不同职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非常清楚它们之间如何连接才会更好。

而那些脑子有坑的管理者是怎么理解的呢?

他们以为让所有人都向自己汇报,把所有事情都抓在自己手里就是最好的,所谓扁平化,根本就是他们脑力不足以通过理解职位职能,设计工作机制来解决问题的懒惰托词。

更有甚者,因为“不好意思”设计职位高低职阶序列,给同一个职位上的三个人三种不同的职称title,也不说清楚有什么分工,遇到任何事情都让“你们三个商量一下”,可是这三个人连自己到底负责什么,彼此是什么关系都不知道,如何商量?

职场最重要的就是解决问题,而确定“谁负责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有什么样的权力”,也就是权责分明,就是最基本的管理需求。

如果大家连每个人做什么的【工作范围】,对应【考核指标】,和其他人【对接的关系】都不规划清楚,当然最好的选择是少做少错,能甩则甩锅。因为一旦你真情实感地认真干活,你反而是第一个会被别人讨厌和气走的人。

2.    授权不充分一定不是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能够反应迅速,其实是因为每个职能部分都获得了充分授权。也就是说在每个人自己的工作领域,自己能够拍板决定一些事情,只要自己为此负责即可。如果两个职能部门有分歧,那么沟通寻找共识即可,除非是涉及到更大层面的战略或者资源调动,那才需要老板出面。

只有充分授权,人才会跳出来承担ta的职责。而各种管理混乱的公司,号称自己扁平化管理,实际上却是老板①没有清晰一致性的标准②懦弱拉不下来脸得罪人的结果。

比如最常见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前台团队和后台团队天天打架怎么办?再加一个中台团队好了。结果就是前台和中台天天打架,中台和后台也天天打架,前台和后台依然天天打架。

如果不赋予人解决问题的权限,又没有简单清晰的统一标准,人们用得最顺手的招数,自然就是会哭有糖吃。这样的环境中能存活的,并不是勇于负责认真干活的人,而是“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的人。

3.    信息不流通一定不是扁平化管理

为什么计算机大面积普及的年代才让扁平化管理成为趋势?就是因为靠技术手段解决了信息流通以及附带问题。

但是空有扁平化的设置,并不直接等于组织内部信息充分流通起来。如果所有的人都各行其是,眼睛最多盯着眼前自己的小目标,根本不清楚“共同目标”这件事,缺乏沟通机制,本质就是和扁平化沟通相违背。最后只会变成老板永远抓ta用得顺手的几个人用,每个人都不清楚别人在干什么,由此又会引发组织内部更大的不信任和对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