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董事长,以后我会更努力。”2018年6月8日,集团30周年庆员工同乐会在龙华园区C1礼堂隆重举行。为集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36名“富士康风云人物”登上领奖台,郑州园区的陈连柱就是其中一位。怀着激动的心情和一丝紧张,他接过了郭台铭董事长为他颁发的“风云人物”荣誉证书。
陈连柱,现任iDPBG事业群DP2制一处处长,曾主导A客户数代手机产品生产的更新迭代。2010年,他因表现出色得到破格提拔,郭董亲笔为他在委任状上签名。他曾带领团队获国家级“工人先锋号”殊荣,本人也获得iDPBG“管理精英奖”“郑州市基层党校优秀教师”等荣誉。在领到“富士康风云人物”证书时,陈连柱觉得自己的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农家孩子“跳龙门”
1970年,陈连柱出生在江苏新沂市时集镇的一个小山村。他在家中排第五,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靠着几亩田地养育他们兄妹六个。当时缺吃少穿是常态,若想改变命运,上学念书是主要途径。陈连柱5岁时就跟着比他大一两岁甚至两三岁的“同龄人”走进小学校门。虽然在班上年龄最小,但他的领悟能力、学习能力却被老师们公认,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1岁时,陈连柱顺利升入初中,到十几公里外的学校住读。他的好多小伙伴陆续辍学,后来考上高中的更是所剩无几。“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早已在陈连柱的心里根深蒂固,正因如此,贫寒的家庭条件、艰苦的学习环境,都阻挡不了他求学的脚步,因为他的心里有一个梦——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要成为所在领域最优秀的那一个。上高中时的一个中秋节,同学邀请陈连柱到江苏南部的家中做客。苏南靠近上海,那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楼,跟他家乡清一色的土坯瓦房形成强烈的对比。陈连柱如同“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般,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和羡慕。他在心中暗暗立志:以后也让家人住进这样的房子。
苏南之行,更坚定了陈连柱奋发图强、用功读书的决心。高考那年,陈连柱所在的学校只有7人考上大学,陈连柱以排名前列的成绩被南通纺织工学院录取。
临危受命挑重担
1991年,陈连柱顺利通过考核,到当地一家纺织厂担任设备管理工程师。他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做过机台装配、维修以及流程规划,踌躇满志的他在这家国企一干就是6年多。
90年代末,内地刮起下海淘金热潮,陈连柱也按捺不住到前沿城市看一看的想法。1997年底,他抱着“出去见见世面”的心态,应聘到深圳一家电子公司做生产管理。不到4年,陈连柱就升任生产课长,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
为了能有更加宽广的舞台施展抱负,2005年7月,陈连柱放弃了原公司为他开出的优厚条件,加入如日中天的富士康,在观澜园区iDPBG事业群担任制造课长。第一次走进富士康,陈连柱发现,这里的运作流程更加规范、完善,其全球一流的客户群更远非之前那家公司可比。初来乍到,陈连柱每天带着笔记本,主动参加各种培训、向车间的技术工学习制程和工艺,向线、组长了解生产情况,找生产周边单位的同事探讨改善方案。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陈连柱融入了新的环境,掌握了生产运营流程。
“宝剑在匣不惹尘,宝剑出匣耀光明”。2008年9月,观澜园区C03栋量产第三代手机,各项KPI指标都很糟糕,时任制造主管无计可施。陈连柱所在事业处的主管派他接手。临危受命,陈连柱不敢有一丝懈怠。他偕同管理团队每天泡在生产现场排查原因。他亲自参与500部验证手机从物料到成品的组装,认真记录不良情况,制作数据对比,分析问题原因、拟定相应对策。通过反复的试验和观察,不断尝试新的方案。
那段时间,陈连柱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每晚下班后,才想起来还没吃晚饭。赶不上回家的班车,只好借宿在公司宿舍。经过一个月的组装验证和数据分析,第三代手机各项关键生产指标很快达到并超越既定目标,生产团队受到时任DP2产品处韩树信处长的认可。
“坚持自己的选择,用心做好每一件事。”陈连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由于表现优异,2010年,陈连柱破格获得“跳级式”晋升,被提拔为DP2产品处部级主管。
苦心孤诣育精兵
2010年7月,集团拓疆中原,陈连柱积极响应号召,转战郑州。郑州建厂初期资源匮乏,他带领团队仅用两周就顺利通过A客户的线体验证,使产线第一时间顺利投入量产。同年,郑州厂区出货规模急剧增长,迅速成长为A客户手机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
2011年9月,郑州建厂一周年,陈连柱荣获了集团颁发的“建厂功勋奖”。2012年底,陈连柱被委任为制造处代理处长,从2013年到2017年,他管理的团队成员由三万人增加到十万余人。
随着组织扩张,制造处对管理干部的需求越来越大。为解决干部缺口问题,陈连柱启动储备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培训管理技能、实操技巧和开展拓展训练等形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干部培养任用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团队。他在制造处力推绩效考核,对组织内所有部门进行KPI指标评比,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
2013年,因生产任务紧张,组织扩建迫在眉睫。之前从事主板生产管理的刘恭辉,从观澜厂区转调到郑州厂区,接手当时在DP2制一处绩效最差的制造七部生产管理工作。由于刘恭辉对A产品的生产流程不熟,制七部在制一处连续多次绩效评比中的排名都是倒数第一,生产现场问题不断。刘恭辉虽拼尽全力,但常常顾此失彼,他为此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陈连柱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发火。他嘱咐刘恭辉,每天白晚班生产交接完毕后,晚上10点准时打电话向他汇报工作,他根据产线实际情况提醒刘恭辉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后应该怎么做。
连续三个月的“电报”,有时因异常较多,向处长的电话汇报要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总是打扰主管休息,连刘恭辉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但陈连柱从来没有不耐烦,而是始终耐心、细致地聆听刘恭辉的汇报,对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对症分析,并一一指导他做出正确决策。自第四个月起,刘恭辉带领的制造七部的绩效从倒数逆袭到第一,且连续保持了很长时间。
“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步,比进步。”“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如今已升任资深副理的刘恭辉,仍对陈连柱常说的这两句话记忆犹新。
转战郑州期间,陈连柱曾3次获得iDPBG事业群颁发的“管理精英”荣誉称号,所带团队多次被评为“优秀品质标杆楼层”“节约先锋楼层”及国家级、省市级“工人先锋号”。谈起这些,陈连柱谦虚地说:“是集团的平台好,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宽严相济善用人
“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干事的人!”“他平易近人,细致认真,责任心很强。”“他是一位温文尔雅、有远见、睿智的大哥。”
在陈连柱带领的团队中,上至部长下至普通员工,无不对他怀有敬佩之情。崔建鱼副理就是陈连柱处长的部属之一,也是从一线普工中成长起来的管理人才。十余年工作上的默契配合,在崔建鱼眼里,与其说陈连柱是他的上司、主管,不如说是兄长、导师。每当工作上、生活上遇到难题,他都爱找陈连柱求助,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老大对数字比较敏感,特别注重细节,总能从数字中分析出生产现场的潜在问题。”陈处长的“火眼金睛”,让崔建鱼和很多同事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次,崔建鱼上报一份生产报告表,不足5秒,陈连柱就发现了问题:某新机种已因缺料停线,但生产报告表上仍然在排该机种的物料交货计划——实际上,这是一处笔误,在交货的是另一款型号编码相近的物料。陈连柱严厉地批评了崔建鱼,要求他做事要严谨,不能有一点马虎。生产上如果有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影响全局,甚至造成大批不良品,给公司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崔建鱼吸取了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极度细致认真。
“陈处长懂生产、敢放权,也很会用人。”洪玉梅课长是一位跟陈连柱共事较久的“老人”,也是一位待人接物娴熟、处事老练沉稳的业务骨干。谈起陈连柱,她的语气中满是尊敬和感恩。洪玉梅原本是生产线上带线多年的基层管理干部,陈连柱发现她在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出众,立即任命她负责统筹管理制一处的后勤工作。她也不负陈处长所望,将各项后勤事务管理得有声有色。“陈处长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才有机会发挥特长。”洪玉梅感慨地说。
作为DP2制一处的大家长,陈连柱常常叮嘱团队干部“下管两级”,并亲力亲为、率先示范。团队中有部长、课长过生日时,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送上一句祝福语和一件小礼物;对制一处的每条生产线他都如数家珍,还能叫出每位组长的名字;量产爬坡高峰时期,许多生产干部来不及去餐厅吃饭,他便安排后勤课为他们送去面包、方便面等食品;下大雪时,他主动带头扫雪、铲雪,为前往餐厅吃午饭的一线员工开道……谈到陈连柱,团队成员总能说出很多故事。
不顾“小家”为“大家”
工作上,陈连柱对每一个细节都毫不含糊,但在个人生活方面,却显得马虎潦草。身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了达成生产目标和任务,他总是将个人事务放在一边。有一天上班时,他肚子疼得厉害,额头上渗出了大颗大颗的汗珠,但因为牵挂一个新专案的生产进度,他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众多同事的劝说,他才前往医院就诊。好几次他感冒发烧,输完液又返回公司,亲临生产现场处理异常。妻女都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不能时时陪伴在侧,听到他生病的消息,没少为他的身体担心。为了让妻女放心,他每晚主动向她们发视频报平安。家人期盼他能多回家团聚,他也想留在家人身边享受天伦之乐,但繁忙的生产和工作,让他总是不得不选择“舍小家,顾大家”。
工作之余,陈连柱常组织团队核心干部一起爬山,以此释放工作压力。几年间,他们几乎把河南境内的所有山都爬了个遍。他们一般都是6、7点钟出发,一爬就是8、9个小时,他充当团队的开路人,冲在最前头,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看,这么高的山都被我们踩在了脚下,工作中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克服不了的。”到达顶峰时,他常常用这句话为大家加油鼓劲,激励大家勇往直前。
20多年的职场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管理以人为本、凡事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入职集团13载,陈连柱一直为团队把方向、定目标、谋改善,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未来,他将继续以澎湃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在富士康这片充满希望的蓝海中扬帆远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