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维码的普及,拿出手机“扫一扫”早已成为街头一景。诸多“扫一扫”中,有一种是“扫码免费领礼品”。只要扫描指定二维码,便可免费领取水杯、自拍杆、毛绒玩偶等价值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礼品。真有如此好事?扫码安全、靠谱吗?是馅饼还是陷阱?很多员工疑惑重重。


免费礼品并不好领
11月15日-17日上下班高峰期,记者就“扫码免费领礼品”这一话题,在园区及公寓区周边调查并随机采访过往员工。大多被采访的员工表示曾见过“扫码免费领礼品”的活动,在路边设简易摊点、时间不固定、见人就邀请扫码,是该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为诱惑员工参与扫码活动,对方常常在桌子上摆放钥匙扣、水杯、毛绒玩偶、自拍杆等礼品,并称只要扫描指定的二维码或按要求完成相关下载、注册即可免费获得礼品。“领完礼品后就取消关注或卸载掉下载的APP就好了。”抱着这样的心态,部分员工体验过“街头扫码”。

“当时就是想要玻璃水杯。”聊起自己参与扫码领礼品活动的初衷,员工小李表示他就是奔着免费礼品去的,从未详细了解过对方向他推广的是哪类公众号或APP。当时,小李不仅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APP,还填写了个人信息,注册了账号。领到水杯的当天小李就卸载了APP,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随后几天他的手机便接到了各种乱七八糟的借贷、办卡类短信轰炸。“除了闹心点,其他倒没什么损失。”小李暗自庆幸。

“注册了一半感觉不太对劲,就没继续。”员工王丽娟告诉记者,夏天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经常能看到有人在路边搞“扫码免费领礼品”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她对此不感兴趣,那次恰好看到对方送的是钥匙扣,挺漂亮的,想着反正是免费领便试一试。在对方的指引下,她下载了APP,以为到此结束,没想到对方还要她填写个人信息注册账号,其中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考虑到安全风险,她最终选择了“半途而废”。“免费礼品并没有那么好领。”王丽娟说。


街边扫码谨慎为先
虽然受访的员工中尚未有因为街头扫码而上当受骗、遭受损失的情况,但记者在网上搜索相关话题时却发现因街头扫码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遭受财产损失的案例不胜枚举。日常生活中,员工该如何正确认识二维码?如何防范扫码带来的风险呢?

“街头扫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正规商家通过微信营销,吸引消费者关注公众号而开展的扫码领礼品活动;一种是街头摆摊,没有实体营业店的公众号或APP推广。”园区安全管理处公共安全部孙方方介绍,前者是商家推广商品及活动信息,相对安全;对后者则需保持警惕心理。她建议,员工遇到以下四种情况最好不要扫码。一是扫码后需要下载APP。该类APP基本没有安全保障,可能带有病毒或容易被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号、通讯录、支付账号等个人信息泄露。二是扫码跳转网页。扫描二维码后跳转的网页安全性不确定,很有可能是不法分子搭建的钓鱼网站,该网站诱导用户注册,不仅能获得个人信息,还可能威胁到用户的财产安全。三是陌生人扫码加好友。此类人群多为微商,一旦加为好友,朋友圈就会被大量产品广告刷屏,容易上当受骗不说,还可能泄露自己及家人、好友的照片,被不法分子利用。四是扫码关注公众号。虽然公众号个人隐私泄露风险较低,但如果关注的是诈骗团伙或传销组织的公众号,很有可能被洗脑导致上当受骗。为此,孙方方特别提醒员工:要认真识别陌生二维码、谨慎扫描二维码、不要因贪图小便宜而随意扫码关注。此外,也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二维码,以免发生泄露隐私或财产被盗等危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