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这种焦虑心态其实很正常,但80后不是唯一焦虑后来者碾压的群体。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70后客户,在体制内的金融系统工作,毕业以后就一直在这家企业,发展也还不错。

她见我时的第一句话是:“我这辈子从来没想过还需要见什么职业规划师,在我眼里,你们这些都是鬼扯”。

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她来见我前一周在一场述职报告中被一个85后打败了,以前,她们的晋升述职报告是论资排辈,走个过场;现在,整个机构提升效能,提拔年轻人才,对方的行业洞见、表达能力、影响力比她要强得多,领导自然提拔后者。

我听了后问她:你从这件事上得到什么启发吗?

她说:我觉得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那你怎么理解学习这件事?”我好奇地问到

“哎,我原来上学时成绩可好了,现在看见书就想睡觉”

@#¥%……&

这个案例还没完,她受到此次晋升失败的刺激,居然想从后台职能部门转去前台做销售,且不说后台到前台的转变对体力和精力的挑战,要知道她是一个讨厌跟陌生人沟通,且对下班时间有着刚性需求的职场妈妈!这就是典型受到外界影响,慌忙中做出错误职业决策的典型。好在我们梳理完思路,她冷静下来,重新认知了职业规划的本质,才没有冲动做出错误的转型。

在这样一个变化快速,对企业和个体都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游戏规则变了,旧有的经验未必会成为一个职场人的优势,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如果不懂得转变思维,创造价值,任何发展阶段的职场人都可能面临危机,变得迷茫和焦虑。

迷茫,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焦虑,是源自盲目的比较以及行动的缺失。归根基底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所以不知道自己的职业赛道和边界,总感觉跟哪个赛道的人都在比较,自然看不清方向、缺乏行动和感到挫败。

怎么破?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3条锦囊送给大家,希望能破除你的焦虑,从容出发。

1、在工作中建立强目标导向意识

黄有璨在他的《运营之光》一书中谈到,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归类到两个属性:

一是纯粹的职能支持类工作;

二是目标导向类工作。

前者在工作中的价值感很低,如果在工作中目的性不强或者根本没有目的,那无论是干半年还是3年,可能都没有成长,极容易被取代;后者强目标导向,能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和整体业务链条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工作,创造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任何想要在工作中实现成长的人,都需要从第一种工作状态转换为第二种工作状态。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一个学员在一家券商营业部做柜台,每天要办理大量的业务和琐碎的杂事,异常忙碌但没有价值感。后来,她开始在大量的琐碎之事中提炼工作目标,那就是:提升客户体验感,高效地提供更好的服务。

建立目标意识后,她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开始留心,她发现很多客户甚至自己的同事都在抱怨交易APP不好用,虽然全国有300多家营业部的柜台,每天都在信息技术交流群反馈客户遇到的软件问题,但从未有人系统地整理过,类似的问题会反复出现,自家APP体验感差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于是,她主动把这些问题分类整理出来,小到拍摄身份证时候的提示语,大到OCR识别技术采购建议,每一个开户和交易的步骤都截图详细列明现有问题,并通过对比市面上其他几大较受欢迎的券商APP,对每一个出现的问题都提出了借鉴或改进的方案建议。

后来,她的上级汇报经理凭借这份分析报告得到高层关注,促使信息技术部进行人员结构优化、升级系统,她的上级被提拔为新设互联网分公司的负责人,她也随之从营业部晋升到分公司展开新的工作。

从中,我们总结出目标导向的几个要点:

抽离:不要每天迷失在各种被动接受的任务和琐事当中,而是要把手上的工作看作是整个价值链条上的一部分,甚至是整个组织目标的一部分,有意识去看清趋势和局面;

聚焦:想清楚自己能提供的最大价值,或者找到整个价值链条上你能提供价值的最佳切入点,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在那些和目标最相关的事情上,以目标为导向,用结果来纠正;

摒弃:对于那些和目标无关的事情,要学会高情商的拒绝,紧抓精要之事,才能有精彩人生。

拥有目标意识的人,一方面,他们不会随便羡慕身边人的能力,你越明白自己的目标和处于哪条赛道,越不会去做无谓的比较,而是去聚焦自己的事业和方向;另一方面,这种目标意识能让你更快单点突破,晋升到更高的层次去看到这个领域里的高手。

2、用效率意识提升自己的个人效能

如果说目标导向是一种穿透力的话,效率意识就是一种精准的执行力。

张曼菱在有一次演讲中谈到“平庸是被现实淹没,卓越是能穿越现实的迷雾抵达未来,并时刻保持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 这种“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就是一种时刻把效率两个字挂在脑海中的投入产出比意识。

高效能人士把所有的时间和所做的工作看做是成本,他们不停地思考,在相同的成本投入下,如何让自己的产出变得更大?如何持续去优化自己的投入产出比?

用培训师这个职业举例子,有效率意识的培训师在自己讲了一段时间课程之后就会开始思考开发自己的产品,哪怕前期再辛苦也会坚持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这是从卖时间(讲师讲课拿课酬是一种卖时间的盈利模式)到卖产品的必然过渡。只有卖产品才能从固定时间的模式中抽离出来,形成更高层次的效率产出。

以下这些问题用来检视和警醒自己保持高效率意识:

我过去一周都做了哪些事情?

哪些事情是有产出的,哪些事情产出不太够?

哪些事情的产出效率,值得我花更多时间投入?

哪些事情产出不明显,我可能可以完全忽略它?

这些自查式的问题可以帮我们反复审视手上的工作,发现投入产出比更优化的路径和方法,克服低效,找到价值感。

3、转变心态,随时准备清零出发

伦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琳达.格拉顿的著作《百岁人生》里探讨过长寿时代的变革问题,我觉得对今天的职场人很有启发,如果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职场人大概率活到100岁,工作到80岁会变成常态,年轻时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应付60年的工作生涯,我们的榜样和我们自身的人生经验都不足以应付变化的时代,那么改变我们的人生模式,随时清零,重新学习将成为常态。

我曾在TED上看到一个视频《我在66岁时开始创业》,主人公64岁时被解雇,退休后的2年内靠着原来的人脉积累做着原行业的咨询工作,但他对咨询工作没有激情。出于对环境的关心,他有了新的想法,他要建立自己的公司,为世界塑料污染危机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作者在66岁的时候,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废物中提取并生产能进行生物降解的包装。

这不是一件像看上去那么简单的事情,生产、制作、物流、客户、资金,一样都不能缺,因为在旧金山,他还需要跟那些从事高科技的年轻人竞争去获得投资、寻找合作伙伴和发展核心客户。

5年过去了,他的公司盈利持续增长,雇员人数不断增加,还获得了行业里20多项奖项,更重要的是,他从这份事业中找回对人生和事业的激情,作者甚至还希望能联合起全美甚至全球的老年创业者来为这个群体发声。因为预测到2050年,美国将有8400万老人,是现在的两倍还多,这些人中会产生更多的老年创业者,他渴望把他经历过的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所以,不要以年龄来限制自己的思维,而是要思考自己真正的激情,真正思考的困扰你的问题和想帮助的人群。只有这样才不会单纯焦虑年纪,活出从容的智慧和洒脱。

总结一下,不管是新生代的崛起、中年危机还是AI威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职场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基本职业素养、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通过目标导向明确自己的职业赛道,用效率意识加速自己的成长速度,不断调整心态来适应外界变化,才能摆脱迷茫和焦虑,实现职场突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网友投稿,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做出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