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工作的人如何成功转型?

发表于 2020年04月17日

实话说,这个群体的转型很不容易。

 1、家庭阻力巨大

体制内职业人的工作性质极其稳定,本以为他们不会有什么转型的需求,但事实上我做转型咨询的这几年遇到很多客户,他们中的很多有着非常漂亮的履历和极其光鲜的社会地位:国有四大银行、央行、各个航空科研院所、各大国家部委,还有一些需要保密的机构名字等。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说,这都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尤其在父母那辈人的眼中的“金饭碗”。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群体面临的转型压力和阻力比其他职场人要大的多,我听过的两个写实版恐怖小说:一位是首都的公务员,跟她妈沟通时,她妈正在剁鱼,听说她想辞职,每砍一刀就说一句:我看你敢辞职……吓得她晚上梦见自己变成了鱼。

还有一位,在省会城市做公务员,法律出身,能力很强,一直想辞职去做律师。她说:“哎,我都已经结了婚的人了,有时家庭开销还要我爸妈来补贴。但当她跟她父亲沟通想辞职时,父亲暴怒,说:我反正已经养了你30多年了,我就是养你到我走的那天,也不会让你出去抛头露面丢人,在父亲眼里,只要是需要跑业务的工作就很丢人。

 2、自身纠结和内在价值感缺失

其实,就算家人的反应没这么过激,他们自己内心的压力也很大。一方面,公务员的工资虽然不高,但稳定性极强,而且不管怎么说,很多社会资源向他们倾斜是事实:比如银行很多低利率的贷款和高利息的理财产品会写明:只针对央企和事业单位工作者开放。

更不用说什么福利租房、孩子上学等,这对于住在北上广这些公共资源很紧张的城市的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一个朋友就调侃说她的月收入是“体感十万加”。

一旦转型,伴随稳定工资和福利待遇一同消失的还有社会声誉、舒适的环境,以及即将要面对的快节奏和狼文化。

这些只是外在,很多年来,外界对于公务员的工作误解很深,以为他们清闲,但其实很多人不仅不闲,还特别忙,开会,写材料,出差,办业务,一天下来根本没有闲着的时候。他们真正关于职业发展的问题在于:因为习惯了稳定的发展路径,极少有人主动想过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不是互联网和科技的加持,他们本身也可以在现有的岗位上发展的很安心,但参加完同学会,尤其再碰见几个赶上风口,进了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他们就坐不住了。但问他们想转去哪,他们的回答大多数是:“我没有一技之长,能转去哪,就我这些经验拿到市场上根本不值钱…….

内在价值感的缺失和外界变化快速的现实,让很多人的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怎么破呢?

在给出具体转型建议之前,我先说几类不适合转型的人群,你可以做个参考,如果中招,建议谨慎考虑你的决策。

3、哪些人不适合转型

人群1:思维僵化,寻求绝对安全

怎么判断是否思想僵化?

有一次,一个来询者见到我说:“老师,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跳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如果你也这么想,我建议还是别转型了,真正的转型是赛道的转换,即使我们在原有的领域有很多积累,到了新的领域你会发现就是要面临从零开始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要随时做好清零的准备,除了要快速学习外,还要做好开始各种折腾的心理准备。

所以如果平时你就是一个风险厌恶者,且思维僵化,不能接受改变,不建议做这么大的转变。

人群2:心态过急,想一步到位

跟思想僵化同类的心态还有太过着急,普通人离开原有赛道进入新领域到适应走上正轨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

哈佛商学院知名管理学者艾米妮亚.伊瓦拉在跟踪研究了39名职场中期转型的案例,并且把她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叫《转行》。作者总结说,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至少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这个转变的轨迹很少是一条直线,很多时候是进两步、退一步,最后达到的地方会让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所以,如果你要换个赛道,去到一个之前没什么积累的新领域,还只给自己几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心态我也劝你别转。你会因为预期和现实巨大的落差带来极大焦虑,甚至有时还会失去行动力,做出后悔的决定。

人群3:对职业选择的本质缺乏认知

这一点最为关键,什么意思呢?职业选择有个“金字塔”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我强烈建议建议你在做出转型决策前对着这个模型仔细思考自己的转型动机。

金字塔的顶端是我们找工作时能一眼看到的东西,比如:我在XX公司做产品经理的工作。通常没有行动,只是被外界行业、岗位诱惑想转行的人对职业选择的理解基本停留在这一层。

如果你有机会接触不同环境和行业的人就会知道,任何一份看上去光鲜的职业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无奈。

塔的第二层是不会因为换工作和岗位而变化的能力、价值观和驱动力。对职业的思考到了这一层,我们对职业的关注点不再是表面的数据和信息,而是开始从能力的和市场的维度看待职业。

比如对我自己来说,用自己的专业帮助企业的人才实现成长,让个人和组织都能在一个更高投入度和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中成长是我有热情投入的事。那么无论之前我在企业做培训和人才管理,还是独立出来做顾问和讲师,让我喜欢、有激情的事情始终都不会改变。

塔的最底层是我们对于人生追求和世界的基本看法。是我们存在于世的理由,它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和人生的意义。如果有一天你跟周围的人说你想换工作,所有人对你的回复都是:“你疯了吧,瞎折腾啥”?基本上你就到这层了。对于职业选择在这一层的人来说,他们对于职业的看法已经摆脱了传统观念和世俗价值的束缚,会去真正选择一份反应自己价值追求,充满热爱,但世俗意义上看没有那么成功的路径,即使最后取得市场和金钱成功,也是个副产品。

如果对于职业选择的认知还停留在第一层,我的建议是暂时不要考虑从体制内出来,因为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有能力,体制内外都能很活得很从容。但如果只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担心被时代所淘汰,但又不采取行动,而是期待通过转换环境去提升自己能力的人会很容易入坑。

4、具体该怎么转呢?

我自己虽然经历过两次职业转型,但毕竟不是在体制内,不具备说服力,所以我采访了从体制内离开,成功转型到互联网企业工作的Yoyo,结合Yoyo的转型经历,我给大家总结了“转型三步走”的方法。

Yoyo在转型前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的副主任,转型后加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工作,她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公务员转型的正确方法:

第一步:用坚持和行动打动家人 

Yoyo的转型始于2015年,在专心陪伴孩子1年多后她重归职场,但当时就发展自己跟职场有很多脱节的地方,于是陷入迷茫,当时想着要不要换个部门工作,但行动一圈后发现其实不是环境的原因而是自身的原因。

从那之后,她开始在工作之余主动报班学习,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成长。Yoyo这一点做的特别好,在迷茫和纠结中她选择的是用主动行动和学习而不是仅仅思考和想来破解困惑,在学习过程中她逐步选定了k12在线教育作为自己未来转型的方向。

刚开始萌生这个想法,她的爱人也强烈反对,不理解为什么放着一份好好的体制内的工作非要跑出去瞎折腾,关键是年龄也不再年轻,成本太大。

Yoyo没有放弃去影响家人,一方面,她用很巧妙的方式跟爱人做了很多次深度沟通,告诉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化,真正让她热情的事情是什么。后来真的离开单位后,他爱人跟Yoyo说,其实初期的不同意是他专门给她设置的小关卡,看看她是不是真心想要离开,但看见Yoyo的执着和行动,慢慢也改变了开始的想法。

所以面对家人的阻力不要情绪化地去反应,甚至正面冲突和争吵,尝试用积极的方式去沟通。与此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坚持日拱一卒地行动起来。当家人看到你的坚持和行动,尤其如果还能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时,他们的态度可能也会转变,甚至慢慢还会成为你的支持者。

父母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我们过得好,那就好给他们看;伴侣的需求也很简单,就是跟我们过得好,所以如果转变能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最终也会选择支持,但在此之前,你需要的是自律和坚持行动。

第二步:调适情绪,走出圈子激发自己

在争取家人支持的同时,Yoyo通过记录晨间日记的方式来梳理自己内心的情绪和不安。她把自己好的、不好的,恐慌的、沮丧的、纠结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都写出来,只写给自己看。写出来之后,很多焦虑的情绪得到了缓解。

同时,她还积极走出自己的圈子,利用在外面公益讲课的机会认识了同样从体制内离开的长辈朋友,这位朋友已经60岁了,跟Yoyo的母亲一样大,但依然在讲台上为自己的学生激情满满地授课。

她跟Yoyo说,自己在20年前选择从体制内离开,20年后跟以前的同学的生活境遇完全不同,视野和格局也不一样,但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而且她当年离开体制时比Yoyo的年龄还要大,这样身边的榜样给了她很大的动力。在混圈子的同时,Yoyo结识了她现在公司的老板,这个老板成为她最后决定离开体制,开始全新职业生涯的直接推动者。

第三步:快速学习、迭代思维度过转型适应期

从主动行动、开始学习到真正转型去互联网公司Yoyo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在正式入职新公司的时候她才发现,虽然过去也是教育行业,做内容,但进入互联网这个新领域还是一切从零开始。她总结了几点让自己快速度过这段适应期的方法:

第一,多问问题,多请教,互联网公司90后的孩子特别多,不要守着自己过往经验,不会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谁会就问谁。

第二, 快速行动,经验的获得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有做过了你才能知道坑在哪里,才知道原来你觉得很low的模式自己可能根本做不到。 

第三,不断学习,参加技能培训,参加最新的行业大会,了解最新的行业趋势和客户的真实需求。

第四,及时复盘,对过往工作经验的及时总结,让自己成长加速。 

以上4个方法,不断循环,Yoyo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让自己对互联网、对用户思维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她的开放心态让她成为公司里成长的最快的那个。

Yoyo的转型故事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相信听到这里,各位对于转型应该有了新的认知。其实体制内外的生活无所谓好坏,如果你内心笃定,行动迅速,其实在哪里都能可以逐步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

如果你人到中年,渴望平衡,或许体制内加斜杠的身份比艰难转型更合适,一方面有稳定带来的安全感,同时也有时间兼顾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外部的市场对于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自律和投入要求更大,这一切没有内心真正的热爱驱使,其实很难持续。所以,仔细盘点一下自己的资源和内在需求,再决定是否真的要开始转型之路可能是更妥当的做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网友投稿,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做出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